“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开设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课程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实际成效,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1. 20世纪上半叶课程早期发展阶段(1912年-1949年)
早在1912年蔡元培主政教育部时,我校就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五所师范学校之一(学校成立于1903年),执行当时教育部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开设了“教育科”课程,包括心理学、伦理学、教育理论、教育法及保育法等。教育科“要项”中的第一项就是“心理学”,要求:“注意教育心理与儿童心理,为小学教师之准备。”
1919年至1927年,第一师范受到“五四”运动和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在学制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及学区范围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但心理学、教育学仍然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1929至1937年在遭受大革命失败的挫折时期,学校仍然坚持师范性,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仍是公共必修课;学校按照1929年2月湖南省教育厅颁发的课程设置,在公共必修科目中开设有“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在公共选修科目中开设有“教育心理测验”。在此期间,学校同时注重儿童教育的研究,成立了儿童教育研究会,创办了儿童特刊。到建国前夕,注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心理学类课程与相关研究一直延续下来。
2. 建国以后十六年课程发展与调整阶段(1950年-1966年)
1950年湖南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划制定了《湖南省教育工作计划》,对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要求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具备关心儿童、通晓儿童心理及如何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的品质与技能。1952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师范学校培养初等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师资。
根据当时“学习苏联、面向小学”的方针,学校课程体系基本上也是搬用苏联的,师范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以苏联为蓝本,改革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一直延续到1966年。
3. “文化大革命”期间课程受阻阶段(1966年-1977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教育领域遭受严重破坏,心理学被视为“伪科学”,受到冷落,基本上停开,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4. 课程重新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6月)
1978年开始逐渐恢复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与学科研究,我校也恢复了小学生心理学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为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学校于1984年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同年,我校受教育部委托,由教育科学研究室牵头,制定中等师范学校教育的教学计划,明确把儿童教育心理学设置为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1992年至1999年,针对新开办的五年制大专班重新修订、完善了教学计划,其中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学教程、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等课程。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同年增设心理辅导专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在培养小学教师过程中应把小学生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二者相互融合起来的观点逐渐达成共识;两门课程分别开设有可能导致教学内容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所以,近几年我们将原有的两门课整合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整合后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全校所有师范类专业开设,由心理学专任教师承担,以保证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内容上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使用我们自编的教材(彭小虎主编),同时选用了伍新春主编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与教材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5. 课程跨越式发展阶段(2002年6月-2007年12月)
2003年成立了教育科学系,有了一支从事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学科研究的专业基本队伍,该课程也进入发展升华阶段。
(1) 专业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学校注重该门课程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作用,注重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2003以来,先后引进心理学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中国科学院博士(副教授,已博士后出站)1名。形成了一支由教授领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稳定的课程建设队伍。
(2)重视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根据课程建设和教学需要,近3年来学校投入150余万元,建设了功能较为完备的心理学实验室(有5个实验室),实验条件达到了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为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实训项目的开设提供了保障。
(3)注重学科学术研究,为课程教学和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课程组教师近5年先后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90多篇,其中EI收录6篇、CSSCI来源期刊23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6篇,出版了一些专著和教材。教师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把教研教改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4)自编教材。由丁立平主编的《小学生心理学》(2008)、邓栩主编(副主编)《小学生教育心理学》作为学生的分科自学材料。
(5)课程建设重视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是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讨论、实验、技能训练、观摩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着重征求教学对象、教育实习单位以及用人单位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和改革。
三是教、学、研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其作为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2006年4月本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007年6月本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7年11月本课程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6. 课程升华发展阶段(2008年1月-至今)
2008年,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课程组按照本科层次的要求加大了本课程的建设力度:
在课程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自己培养发展和引进相结合,使这支队伍更精更强,学历层次也明显提高;
在课程内容方面,2009-2010年完成了全程录像,并对课件进行了大部分更新,增加了阅读拓展部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课程应用方面,在2009年以来学院开始的每年一个学期时段的师范类毕业生参加小学教育工作顶岗实习过程中,课程组每年派出一位带队教师,在顶岗实习中始终和学生在一起,做实习指导工作,注重把课程的相关知识技能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从中带回的反馈信息,又成为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有力参照指标,这样就大大加强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小学教育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发展势头良好。